黃龍山北面的三號井采礦區(qū),在山體表層覆蓋的黃石石英巖下,蘊藏著熟栗紫色夾脂泥,原礦深黑紫色,斷面夾不規(guī)則的綠泥石斑塊,原礦材質為粉質巖,油潤如脂,呈現紫栗色。
紫栗色礦練泥后酥性較大,制成品燒成收縮率是8%,窯溫在1240℃左右方見胎骨本色,呈現紫栗色的胎面,胎面之下七彩砂粒隱隱。
三色共生礦熟栗色紫泥蘊藏狀況
采用明代的原始練泥技法,將紫栗色原礦20目數通篩亂砂為底料,該礦含紅麻子豐富,含高嶺土、石英、云母、褐鐵礦,窯溫帶較寬,其中1200℃的窯溫使作品胎面呈現淺棕色,到1240℃作品胎面呈現紫栗色。
此類紫栗色珍稀礦料,由明代陳信卿發(fā)掘練泥制壺,其傳世作品四方菱花就是典型的紫栗色材質。
三色共生礦熟栗色紫泥原礦
業(yè)內人士經過多年探索,將黃龍山原礦紫栗色砂料保存下來,以古代粗加工的練泥技法,用同樣的窯溫燒制手法,呈現了明代紫栗色的燒制效果,紫栗色的胎面包容七彩,質樸雄渾,經典神韻得到再現。
此礦蘊藏于黃龍山淺表層黃石石英巖中,原礦厚10~17厘米,由紫泥、紅泥、綠泥等為主的三種礦共融一起,材質堅硬如石,屬砂質巖、粉質巖、泥質巖泥性,有的趨于半巖化狀況。
熟栗色紫泥紫砂壺:采菊東籬組壺
采用古法練泥工藝,統(tǒng)一20目數砂粒,打泥條砂粒感較強,燒成溫度1280℃臨界點,見試片低溫呈現紫栗色,中溫呈現紫黑栗,高溫呈現鐵砂青砂色,胎色凝潤,砂粒感明顯,成陶后收縮率達8%左右。此珍稀礦料,是山體表層經典的共生礦,是明代藝人采用的紫砂礦種之一。
熟栗色紫泥紫砂壺:梅花周盤壺
因在山體淺表層蘊藏的共生礦,明代由于藝人可自己采掘礦料。山體表層珍稀的共生礦為他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
明代藝人也用他們的智慧將這淺表層的五色共生礦,采用明代手工原始練泥技法、水淘洗砂粒技法,將五色砂藝發(fā)揮到極致。傳世的作品中,我們可見到明代巨匠時大彬采用此礦料制作的作品。
熟栗色紫泥紫砂壺:明代時大彬龍鳳印包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