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桶壺是紫砂壺里一種較為常見的款式,創(chuàng)制于清末民初,以造型簡練、使用方便、便于提攜等特征,融合藝術與日用為一體,為許多砂壺愛好者所接受、收藏,成為紫砂傳統(tǒng)光素器中的經典之作。其『洋』之名乃是指,早期作為出口的茶具。
王秀局制 許衛(wèi)國刻繪 四方抽角洋桶紫砂壺
紫砂洋桶壺是紫砂傳統(tǒng)器型中的經典款型,也是衡量藝人技藝高低的樣板之作,楷模之作,經典傳統(tǒng)之作。此作品是王秀局老師手制,許衛(wèi)國陶刻,以其古樸大方,典雅素淡的面目與風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。它以其簡練的造型,順暢的線條,精巧的塊面,散發(fā)著獨特的味道。
在當時,洋桶壺在茶館、好壺者、藏家眼中,既是首選的日用佳品,又是鑒賞藝術珍品。
名家、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壺一直成為人們追逐、使用、收藏的目標,有好壺者甚至以購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壺而自豪驕傲,可見其風靡。
▲顧景舟 洋桶紫砂壺圖片
近現(xiàn)代多位大師,著名藝人都制作過洋桶紫砂壺,包括顧景舟先生,其開始出名也是因所作之洋桶壺。
洋桶紫砂壺長圓形身簡,端莊大方,典型的光貨特點,不能遮丑,所以洋桶壺既是入門練藝又是非常考驗功力的一款壺型。
▲儲銘 洋桶紫砂壺圖片
此壺為儲銘所作,他曾為顧景舟家中客師,當時被稱為洋桶壺王。
其所制洋桶紫砂壺,線面挺刮,氣度飽滿,肩線、口線、腳線均稱圓潤,口蓋嚴密無隙,流圓渾有勢,飽滿得體。
▲王寅春 洋桶紫砂壺圖片
洋桶紫砂壺是景舟先生早年間的成名之作,其沿襲了儲壺的挺括,將做人挺直的精神和藝術理解融入,端莊沉穩(wěn),一絲不茍。
也因此,顧壺洋桶常常被引為經典,線條、工藝、氣韻皆成標桿。
▲朱可心 洋桶紫砂壺圖片
從民國末到建國初,再到現(xiàn)如今,紫砂各階段的發(fā)展和繁榮也帶來了紫砂造型的豐富,洋桶卻未有多改變,一直因其便攜、實用的特性,作為日用器走進許多人家。
可以說,在特定年代里,宜興紫砂洋桶壺是較為人歡迎和喜愛的紫砂茶壺品種之一,也是使用人甚多,使用面較廣,使用中感到適用的泡茶器皿之一。
為什么洋桶壺姓“洋”呢?我們習慣稱呼外國的舶來品為“洋貨”,例如洋槍、洋火、洋酒等。難道,“洋桶”也是西物東來?
其實,洋桶壺一開始就是為洋人創(chuàng)制的。它的起源,有三種代表性說法。
其一是南洋外銷說
據(jù)史料記載,光緒七年至十六年,國內外興起紫砂收藏熱。除滿足國內需要外,還遠銷日本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英國、法國等國家。為適應外銷的需要,紫砂界需要按照外商的要求創(chuàng)制紫砂壺造型。洋桶紫砂壺的最初形制是獨鈕洋桶,并且為適應泰國客商的要求,將壺拋光打磨、鑲銅飾邊。洋桶壺銷南洋較早,銷泰國較多,故取名“洋”。
其二是東洋外銷說
清末,宜興均陶聞名于世,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睞。紫砂藝人何士為借鑒了宜均產品“小洋壇”的牛鼻蓋孔,并且將小洋壇的身筒改成直形,短流改成長流,做成的嵌蓋式牛蓋洋桶。新作一出,引起轟動,被日本客商積極訂購。日本乃東洋,故名“洋桶”。
牛蓋洋桶紫砂壺圖片
其三是北洋外銷說
清末,甚是流行的紫砂壺造型為蛋包壺和壽星壺,這兩款壺均大肚圓形,平蓋彎流,日用功能顯著,為人們所喜愛,產量較多,銷路甚廣,很早就銷往日本、東南亞各國。因此,借鑒蛋包、壽星的平蓋模式創(chuàng)制的洋桶壺,經煙臺、青島、營口、威海衛(wèi)等北洋口岸為日本客商看中訂購,并取了洋名,謂“平蓋洋桶”。
這三種款式的洋桶紫砂壺,盡管有三種說法,但面世應該都在清末期間,亦應該有先有后。根據(jù)史料的分析,較早出現(xiàn)的字眼是《獨鈕洋桶》。《宜興陶瓷簡史》、《江蘇省志.陶瓷工業(yè)志》、《宜興縣志》記載中,均于清光緒年間外銷出口壺類記述中出現(xiàn)《獨鈕洋桶》,卻均不見于上述記載。而傳世品中較早外銷的《獨鈕洋桶》亦符合史書的載述,這是應該肯定的。緊追其后出現(xiàn)的紫砂洋桶壺壺式,筆者認為應該是嵌蓋《牛蓋洋桶》。牛蓋猶如宜均產品中的《子洋壇》蓋,蓋無明顯口沿,內口沿處用整塊泥片封住,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,不像現(xiàn)代《牛蓋洋桶》那么圓潤,流長且圓渾,肩深而有勢,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風格。筆者也多次與壺界收藏鑒賞人士分析其壺,一致認定應該式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壺品種之一,也證實有關《牛蓋洋桶》的創(chuàng)制的口碑是有根據(jù)的。緊隨《牛蓋洋桶》面世的,才是《平蓋洋桶》。理由是《牛蓋洋桶》是根據(jù)《壽星》茶壺平蓋變化而來,而《壽星》與《獨鈕洋桶》的記載均同時出現(xiàn)在《宜興陶瓷簡史》、《江蘇省志.陶瓷工業(yè)志》、《宜興縣志》中,出品也該在同一期間。既然《平蓋洋桶》參照了《壽星》平蓋而創(chuàng)制,因此筆者大膽猜測︰《獨鈕洋桶》為先,嵌蓋《牛蓋洋桶》緊隨面世,其后才出現(xiàn)《平蓋洋桶》。
顧景舟 牛蓋洋桶紫砂壺圖片
雖然取了洋名,但洋桶壺在中國老百姓心里,有著獨特而鮮明的記憶。
清末民初,宜興城鄉(xiāng)茶館林立,僅四大鎮(zhèn)就有七十多家。五行八作、引車賣漿者流,天還沒亮,或挎著箱包、或拎著竹籃,低薪階層干脆就直接一手提著茶壺,去茶館吃茶去了。箱包里裹著的,竹籃里放著的,手里提著的,都是洋桶壺。
隨著人們飲茶習俗、飲茶習慣的改變,洋桶壺在特定的年代中,它曾以高檔藝術壺的姿態(tài)為愛壺者、收藏家所高價求購。如20世紀40年代顧景舟所做的洋桶壺,是他在業(yè)內成名立足的一件代表作品。當時的紫砂愛好者、實業(yè)家華蔭棠先生,曾花兩石米,換購顧景舟兩把洋桶壺。民國時期,一石米價值十塊銀元,而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只有2~3塊銀元,華先生不吝重金求購,在紫砂界傳為美談。
▲吳云根 洋桶紫砂壺圖片
而隨著茶館文化的沒落、飲茶習慣的轉變與審美風尚的轉移,洋桶壺又成為了一般商品壺而不為高檔壺所接納。但我們不能否認,在特定的年代中,它是衡量藝人技藝高低的樣板之作,并且在壺客中形成了共識。
回頭再欣賞洋桶壺,老茶館里的光陰宛在眼前:條凳方桌,人聲嘈雜,堂倌們拎著茶壺穿梭其中,茶客們坐下,點茶,沖一大洋桶壺,配蓋碗,打牌下棋,侃侃而談,偶爾還有提籠架鳥的老大爺,無論門外如何風雨更迭,屋子里始終現(xiàn)世安穩(wěn)。
回憶是遁跡的白龍,茶館里的洋桶似乎成了久遠的往事?;匚哆^去,不僅是傳承經典,更是一種守護文化的昭重與自覺。